top of page
Mur Mani.JPG.jpg

昆明,2015年10月14 -15日

首先,請容許我在此向賀霆教授致上我的謝意,感謝他拉近了中國與西方的距離,特別是他對中醫發展上的熱情與不餘遺力的付出。 我不敢去想像成立這麼一個博物館、乃至舉辦這場講座,背後需要花費多大的精力 !

 

我在中國生活至今已有十五年。 我的運氣非常好,因為我有機會去了解這個美麗的國家、去欣賞它的文化、去學習它的語言,尤其是認識了很多珍貴的朋友。 這些年也讓我拓展了我在中醫方面的知識,並對中國和西方各種不同的治療技巧有一些新的體認。

 

 

事實上我不是在中國學的針灸,而是在法國的 SFERE,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1) 有關 SFERE 學院的簡介

SFERE (法國傳統能量學研究學院) 的創辦人是 Jean-Pierre Guiliani 和 Régis Blin,兩位目前仍擔任學院的領導人。 這所學校是西方所有的中醫學院裡、最有名的其中一所,也是最成立最久的一所學院,2015 年校方舉行了40週年的校慶。  SFERE 的教學是 Soulié de Morant 在學術上的延續:他的學生 Jean-François Borsarello 是 Jacques Pialoux 的導師,而 Jacques Pialoux 則是 Jean-Pierre Guiliani 和 Régis Blin 的老師。

 

從1926 年起,因為 Soulié de Morant 的關係,歐洲的治療師得以接觸針灸學,接著受惠於 50 年代 Yanagiya Sorei 大師和其弟子在巴黎所傳授的針灸五行運用。

 透過 Soulié de Morant 和 Yanagiya Sorei,SFERE 學院開始傳授一系列的古典中醫:內經靈樞,針灸大成,難經,醫學入門等等。

 

2) Jacques Pialoux 傳授的針灸學,再談 SFERE

在西方,我們常說中醫與傳統醫學 (西醫) 正好相反,中醫是一門“整體”治療學,而非症狀學,也就是說中醫注重的是人的整體性,而非其病症。 然而針灸的操作方法有無數種,很遺憾的是,針灸常被局限在症狀學上,配合使用一些被賦予某個功能的穴位來治療疾病。 這種療法雖然可治療疼痛 (特別是風濕性),卻存在著某些缺點。 假使症狀很多,治療師會偏向於增加用針數量,且每兩、三天重複治療,療程為期數週,甚至數月。 如此一來,這種治療只針對症狀,並未根除疾病及功能性病理 (在中國,後者一般以草藥來治療)。

 

相形之下,Soulié de Morant 以及日本治療師傳授給我們的,是根據對能量生理及其在人體內循環的理解:從脈象裡可察覺患者的能量狀態,並針對整體的能量系統來加以調節。 因此,針具的使用極少,治療的次數也少、間隔時間也較長。 這種治療著重於恢復“真氣”。 功能性疾病也因從病根著手而得到改善。 當能量的生理循環恢復正常時,病症和疼痛也隨之消失。

 

這種針灸治療的特點在於切脈的延伸:寸口脈,加上周身之脈 (人迎穴)。 以整體的方式同時取寸關尺來切脈,以便診斷整體的脈象,接著再分別用每個手指單獨切脈,針對各個臟腑施加三種不同水平的壓力。 根據 Yanagiya Sorei 所教的五行脈象,亦可決定是否運用“四針法”來調節五行,以便在整體上補深層與慢性病的虛,或治療因精神上的影響而產生的病症。 治療師每針刺結束後再次切脈,以確認其功效。

除了這些源自古典的技術(難經、針灸大成,特別是靈樞),Jacques Pialoux 以其對易經的深入研究,加上了某些技巧做為補充:

 • 對於人體內能量的製造、極性(陰-陽)以及循環的分析。

 • 以三焦的古典理念為基礎,對能量生理學所產生的領悟。 關於此點,在此順便一提,上海的李辛醫師在草藥療法上有類似的分析。

 • 在能量系統上“三維空間”的視野,採用深層和表層的觀念,將各類經絡脈加以區分。 此一能量層的理念形同“表裡”的傳統觀念,取代了經絡“平”的觀念,而經絡在針灸各層上具有傳遞的功能。 我們可將血液系統做為比照:血液的製造、分配 (心泵)、接著在動脈與靜脈裡從深層到表層的循環,接著是小靜脈和毛細血管。 隨之而來的是症狀學的明確解析和每一層所屬的脈象 (三焦和臟腑,奇經八脈,五行,經脈,絡脈,經別,經筋)以及對應的治療方法,此舉大大 地讓學生們的針灸學習變得更容易!

 • 同樣是根據對易經的分析及奇經八脈考,Jacques 也將奇經八脈的角色加以說明,並發展出了一種極為有效的治療技術。

 

 3) 最近的投入與發展

傳統中醫中醫不是一種僵化的科學。 多虧許多治療師和全球各地傳授者的發現,中醫得以持續發展與進步。 特別是在中國,許多研究學者讓眾人對能量醫學的理解更進了一步,如上述已經提到的李辛醫師。

 

西方同時也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例如在法國,針灸學與正骨學的接觸,使其變得更加豐富,尤其是顱骨-骶骨的技術。  SFERE 提供了這方面的教學,做為上述傳統針灸學的補充教學。

 

顱骨-骶骨的正骨學處於西醫與中醫兩者之間的界面。 其以傳統解剖學為基礎,讓我們對機體內的流體機制能深入領會與感知,即所謂能量的“原始呼吸律動” (開闔),一如中醫在這方面的認知 (陰-陽的 律動)。  Jean-Pierre Guiliani 和 Régis Blin 兩位正骨及針灸師得以將針灸與正骨這兩個觀念結合成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

 Régis Blin 根據 J. Pialoux 對易經的研究以及本身在正骨方面的知識,建立了人體物理結構 (骨骼、肌肉、關節、器官……等等) 與能量架構之間的對應與感應關係。 在技​​術上,他運用組織之間的感應關係來還原其本身的生命力、其能量呼吸律動,亦即還原其“真氣”。

 

事實上,介於人體的不同構件之間,存在著兩種類型的連結,一個是傳導關係,另一個是共振關係。 傳導關係較為人所知。 其結合了神經、血管或能量路徑,將人體之間的某些部位連結起來。 此一傳導現象普遍被運用在針灸上,比如我們去刺激一個穴位,以便在某個器官、皮膚的某個區域、肌肉的路徑或某個關節上產生作用:一條能量路徑 (經絡)連結了被 刺激的穴位與接受治療的肉體結構。 同樣的,傳導效應是透過神經系統,作用於某個反射區與某個器官、四肢……等之間所建立的關係上,且被運用於耳針療法、足底反射療法、頭部針灸 (頭皮針)等等。

 

架構出人體的共振系統雖然在一些古文獻中被提過,如淮南子第六篇裡所稱的“感應”,但卻較不為人所知。 理論上這些結構無任何物理性 (神經或血管) 的路徑、也無能量性(經脈) 的路徑加以連結,而共振關係能夠將人體的這些結構連結起來。 某個關節、某塊骨頭產生障礙或移位,會因共振關係而直接影響到另一個骨頭或另一個關節。 同樣地,我們可將共振關係運用到相對應的一塊骨頭上,以一個極為簡單的技巧來解除障礙,讓骨頭恢復動能。 比如,因腳踝受傷而導致距骨的活動障礙,會連帶影響到第一頸椎,使得後者有反复病變的趨勢,進而導致睡眠不佳而引發偏頭痛、暈眩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企圖以“咯啦”的方式來舒緩第一頸椎並無法根除病灶,必需借助共振關係來找出問題的根源,解除踝骨的活動障礙,使其恢復正常的能量運行, 即根本的生命動能(陰與陽的振動,也就是組織呼吸的律動、能量開襞的律動)。 此時對第一頸椎的修正可帶來持久性的效果。

 

同理,每一塊頭骨都與一根指骨產生共振:例如當顳骨出現障礙而引發暈眩、耳鳴或聽力受損、偏頭痛等現象時,可在第一時間內以觸診方式找出對應的 指骨,並利用該指骨來恢復顳骨的能量律動。

 

共振的同一原則支配著物理結構和人體能量結構之間的關係:骨骼、肌肉、臟腑,以及經脈、奇經八脈的針灸穴位等等。 我們再以顳骨做為例子:中醫裡的平衡感失調、耳鳴或失聰都與腎氣有關,而顳骨與腎有共振關係。 就解剖學來看,顳骨產生障礙會影響到內耳。 因此在治療上需要恢復腎的能量平衡 (針灸、用藥等等),進而讓顳骨的生命律動恢復正常,以使平衡障礙或耳鳴問題獲得舒緩。

 

Jean-Pierre Guiliani 的研究工作所依據的是同樣的能量原理。 然而,Jean-Pierre 使用的是視覺化的形式,以及有如咒語式的希伯萊字母發音,以恢復組織的生命力,即真氣。

 這些技術經由全球各地的一些治療師臨床實驗後,療效受到肯定:Régis 與Jean-Pierre 多年來將技術傳授給許多各地的針灸師和正骨師,比如摩洛哥、比利時、瑞士、德國、奧地利、意大利、 瑞士、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 (今年起在上海自道精舍)等地。

 

也許有人會訝異於一個法國人居然向大家介紹中醫的新概念,不過我們要知道,中醫的價值正是在於它的普世性。 儘管中醫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根深蒂固,但我們要知道中醫不是一種失效、過時或奄奄一息的傳統,反而是一個活生生的醫學。 現代的中國研究學者為中醫所做出的貢獻,使其變得更豐富,同時間其他的科學、其他的民族也為病患的福祉而在中醫上做出許多貢獻,中醫因而得以不斷地壯大 與進步。

 

由此,中醫已如所謂的“西醫”達到其普世性:這是中國文明為人類所帶來最美麗的貢獻之一。

另外特別感謝三維卦,光鑽,心靈治療與宇宙傳統,古典針灸醫案,以及即將出版的針灸玉龍集等書譯者劉美伶百忙之中抽空幫忙翻譯這篇文章。

雅克爺爺所有中文書籍出版所得全數捐出作為將來更多的經典書籍翻譯出版所需費用以及針灸無國界偏遠地區醫療救助。

推廣中心可以幫忙直接代購從大陸出版社所出的正版書籍。感謝您對正版書籍的支持!

古典針灸系列課程諮詢:魏小姐 Line ID:0909297866

FB: 古典針灸(法國)研習中心 - 無針之術 Acupuncture Classique

bottom of page